說起陶瓷行業的智能機器人,也許可以追溯到很久之前:20年前,佛山水泵廠一些技術骨干,會同佛山市科委,立項研發,率先推出的“噴釉機器人”,在當時的佛陶集團建筑陶瓷廠試用。基本原理是:選出當時最優秀的噴釉生產高手,抓住機器人的手臂,進行衛生潔具噴釉操作,而三個方向維度的記錄儀(XYZ軸),就隨著時間長度,記錄下了噴頭的行動軌跡,進而在電腦中進行記憶——稱之為“學習”,學習之后,噴釉機器人,就可以重復一連貫的動作,完成全部操作了。當時(1997年),工人月工資約1000元左右,而一臺機器人,要17萬元,陶瓷企業覺得不劃算,故而難以推廣。后來,筆者陸陸續續見到一些設備,例如:自動對拋光磚磚坯表面進行色號的“分色”——是當時的科信達公司推出的;對拋光線上的磚坯進行尺寸測量,進而進行尺碼的“大小”劃分;窯尾一般由工人進行高強度的手工搬移磚坯,并進行碼放,也改由液壓設備,進行自動疊磚;釉線和進窯之前,由人工進行多余磚坯的揀出碼放,并在空窯或者釉線故障時,確保窯爐進磚,于是再由人工排磚。當然,由于人工在搬移過程中,不可避免有損壞,磚坯的破損率比較高。
20年來,科技飛速發展,智能機器人的使用不可同日而語了。
智能機器人的發展,在以下幾個方面,有了大的突破:第一是專業化。智能機器人公司紛紛成立,對進口設備的拆解學習,變得非常容易。第二是程序化。對工業動作的分解,輕車熟路:自動,液壓,電腦,維度,軸向,幾個回合下來,很多繁雜笨重的工作,變得輕巧容易。在外行人看來,很難的東西,在專業人士看來,進入程序化之后,就變得簡單了。第三是普及化。陶瓷生產,有職業病的工作崗位,例如衛生潔具的噴釉、坯體的打磨拋光,會產生霧氣和粉塵,很容易有“矽肺病”的困擾。現在好了,進口德國或者日本的機器人,在兩到三年即可收回全部投資。
以下幾個因素,也推動了機器人的推廣和使用:第一是隨著90后開始就業,他們對有一定體力勞動強度,又需要專注注意力卻重復的工作,非常懼怕和回避,企業招人困難。隨著60后、70后普通工人進入退休年齡,“吃苦耐勞”,在勞動觀念上,已經變得難以接受。坐在電腦前上班,并且工資收入高,已經是90后勞動力的普遍心理訴求。第二是勞動力成本的大幅度上升,企業用人成本持續上升。上世紀90年代,人工成本低,一線工人平均工資在1000元左右,現在,要達到原來的3倍甚至還要多。因此,用機器人替代人工,已經變得非常迫切。第三是人工權益的提高,也讓企業“苦不堪言”。工人招聘入廠之后,要進行培訓,要購買五險一金,要保證他們節假日的休息,要確保不能讓他們加班過度。對比這些,機器人明顯是任勞任怨,無怨無悔。
佛山市政府科技部門,已經明確把“陶瓷2025”或者所謂的“工業4.0”,列入重大科技項目,并委托某知名企業,進行全面的落實。而據中國建筑衛生陶瓷協會有關負責人介紹,十四五期間,陶瓷企業人均產值,要由現在的30萬元左右,提高到80萬元左右,甚至更高。其中主要途徑,就是機器人的推廣和普及。
目前,我國建筑陶瓷生產線用工人數,每組大型生產線,在260人左右;國外先進生產線,用工人數約21人。由此看來,智能機器人的市場,其開拓和使用,正是方興未艾!
看,一大波機器人正在來襲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