陶瓷行業要創新,陶瓷媒體更要創新。
近期本報的創新舉措之一,就是首創陶瓷行業媒體言論的“二人轉”—— 推出《小楊老許侃陶瓷》專欄。在陶瓷媒體數十年的發展史上,幾乎所有的言論、評論,均由某一個人單獨來說的: 自言自語、文責自負。有誰想過如果一個話題由兩個人來評說、來調侃、來爭論又會怎樣呢?不知道,因為從來沒見過。那好,就讓我們創新陶業報來試一試吧。
先來個作者簡介。小楊,就是楊勁文,年富力強沖勁十足。曾先后在歐文萊、興輝、中陶聯盟等知名企業任職,在眾多企業主管過國際貿易業務,同時對陶瓷生產技術有濃厚的興趣與豐富的實踐。近期空降著陸佛山陶瓷研究所,任職金剛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,同時兼任佛山陶瓷雜志社和創新陶業報社的雙料社長。老許,即是許學鋒,陶瓷行業最早一代媒體人。1958年來到石灣半工半讀,涉足陶瓷行業逾半個世紀,亦可謂閱人無數閱事無數。1989年3月隨張永農先生創辦陶城報,是陶瓷行業報界的第一個記者,人稱石灣一支筆。退休后返聘又再應聘,不為謀生不為工作,只視碼字為游戲玩樂,此前每周一文的《花甲聊陶》專欄已寫作四年,反響不俗。
如果這兩個人一起發聲,那么“少壯派”與“老前輩”的碰撞,“新媒體人”與“老媒體人”的碰撞,會不會擦出一些異乎尋常的閃光與火花?會不會為業界帶來一些出乎意外的思考與借鑒?很難說,試試看吧。
剛剛結束的2016里約奧運會,中國選手諶龍戰勝馬來西亞選手李宗偉,勇奪羽毛球男子單打金牌的事廣受人們關注與津津樂道。眾所周知上屆奧運羽球男單的奪金者乃是盡人皆知的超級丹,由此我們看到了一種運動名將的新老交替。新老交替乃是亙古不變的客觀規律,世上萬物概莫能外。藉此近期報社人事新老交替之際,不妨也就先來侃侃關于新媒體與舊媒體如何面對新老交替的話題吧。
許:就全國乃至全世界的情勢來看,紙媒在網媒的沖擊下正在出現或多或少的萎縮,行業紙媒同樣無可幸免。我們雜志社和報社的老社長喬老爺,最近也把目光盯上了新媒體,開始創辦視頻網媒陶機環保網和佛山陶瓷原料網了。在這個時候為何你對雜志和報紙這兩個傳統紙媒還有這么大的興趣?
楊: 新媒體的蓬勃興起是事實,但我并不認為新媒體的興起就等于是傳統紙質媒體的必然死亡,相信我們的行業也是不想就此埋葬紙媒。我認為目前的社會和行業,網媒尚未能完全取代紙媒的功能,紙媒包括報紙和雜志,都仍有自己的生存發展空間。關鍵是要創新、要改革,要以專業化的優勢,帶動紙媒走向新的發展。
許: 我同樣也是覺得,一個健康的行業必定能夠包容一批行業媒體的存在,包括新媒體和傳統媒體。而且新媒體也不可能完全取代傳統媒體,因為二者的閱讀體驗是完全不一樣的。就象網上免費的東西盡管如此巨量如此豐富,但許多人仍然要選擇閱讀紙質的書和報刊。當然傳統媒體也要主動適應環境改變自己,你認為紙媒的改革可以做些什么?
楊: 在閱讀形態方面,要適應當今這個資訊爆炸的時代,文章要短小精悍,不說空話廢話浪費時間; 不必長篇大論,可試行碎片化閱讀。在服務企業方面,可探索新的企媒合作模式,要從單個事件轉向系統性服務。在表現形式方面,紙媒也要向新媒體延伸,同時組建自己的官網和微信公眾號,就象人民日報也有人民網。
許: 你覺得辦好創新陶業報和佛山陶瓷雜志和的有利因素是什么?
楊: 其實在我進來之前,創新陶業報和佛山陶瓷雜志都已辦得不錯。尤其可貴的是,這兩份紙媒都具有多年的沉淀和積累,具有相當可觀的專業性與學術性,與行業內眾多的專業技術人士和上游的機械化工企業有著廣泛的、密切的聯系,同時背后又有陶瓷研究所和陶瓷學會這兩座靠山的背景。所以我相信在這個良好、有利的基礎上再進行創新,是一定可以有所作為的。
許: 人們可以看到,楊總上任半個多月,報社和雜志社的面貌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,出現了一種精神振奮、開拓進取、團結合作、效率提升的新氣象,報紙和雜志的出版質量也有了明顯的改進。那么請問你此次空降而來的目標是什么?
楊: 紙媒的發展遭遇了瓶頸,沖不過去就只會慢慢被邊緣化。魯迅先生說過,不在沉默中爆發,就在沉默中滅亡。我在陶瓷行業有相當長的從業經歷,有一定的海外業務與專業技術經驗,對于辦好一份行業報紙、行業雜志充滿信心,所以我選擇了改變和創新。我希望和大家一起努力,改造紙媒,發展紙媒,帶領團隊,繼續服務行業,更好地為行業服務。
許:可否用一句話概括你的想法?
楊: 和而不同,歡迎拍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