創業20多年以來,自己和企業的關系發生了一系列的深刻變化,從最初的“企業就是我,我就是企業”,甚至發出過“企業比我的生命還重要”的吶喊,現在想起來,還是那樣的熱血沸騰。是的,和伙伴們一起創業,從零開始,把企業從小養大,全身心地投入,幾乎到了忘我的狀態。期間雖然有分紅用于養家糊口,但當企業缺錢時,也會毫不猶豫從家里拿錢給企業周轉,體現了一種獻身精神。
隨著科達上市,企業開始分拆,當我半主動半被動地選擇離開自己決心為之奮斗終生的企業時,內心的痛苦與掙扎,真的難以想象。從股權置換、人事分離到辦公室的搬離、職務的放棄,再到股票賣得一股不剩,并非像孩子出嫁那樣難以割舍,而是像從身上割肉那樣難以忍受。一切處置妥當之后,遠離昔日的戰友,不再買科達的股票,一副不堪回首的樣子,雖有不忍,但過去的一切卻在漸漸淡忘。猛然間發現,原來自己和企業是可以分離的,離開了自己的企業仍在發展,自己強制性地置身于企業之外,也真心地希望科達會越來越好,復雜的心情卻難以形容,由此改變了我對企業的認知,但路在前方,須繼續前行。
接手經營歐神諾之后,斗志未減,但心態卻出現了微妙的變化。按常理,我在歐神諾已是大股東,應該可以置身于企業之上,可以為所欲為。可我卻把自己放在一旁,服務于企業,不再把企業看成是自己的命根子,而是努力地幫助企業踏上規范化經營之路,不斷創新培養人才,使企業保持健康可持續發展。自己也主動脫離日常經營,抽身于企業之外,通過對行業大局的研究,來制定歐神諾的發展戰略。同時要求經營者不再用股東的私人財產為企業的融資擔保,開始有了自我,建立了“我是我,企業是企業”的關系。
從感性創業,到理性經營,逐步掌握了企業運行的基本規律,為企業的傳承與接班奠定了基礎;從主觀的占有到客觀的擁有,冷靜地思考,讓自己對企業的認知升華到一個新的階段:當我們希望企業基業長青時,我們每個人都是在階段性地服務于企業,哪怕是擁有,也只是暫時的,我們又何必死抱著企業不放,難道要同歸于盡嗎?
當某種機緣來臨,需要歐神諾與帝王合并時,雖然難以抉擇,但也不會太糾結,達成的第一個共識就是“企業利益最大化”。所有的股東和經營者,在做任何決策時,必須把企業利益放在第一位,而不是從自身的利益出發,這是一種勇于放棄自我的精神。我不再是我,我只是有助于企業發展的一種資源,當企業需要時,我將獻身于其中,成為企業中的一份子;當企業不需要時,我將自動消失。雖然在身份的界定、姿態的控制與距離的把握等方面難度較大,但境界卻從此不同,從最初的忘我,到有了自我,再到放棄自我,實現了從置身其中,到置身事外,再到置之度外的必然轉變。沒有我們這些創業者,就不會有企業的誕生,我們是企業的締造者,應該值得自豪和受人尊敬。
隨著企業的成長、發展與壯大,我們自身的能力必須隨之提升。常言道“老板的能力就是企業的天花板”,那是因為我們沒有及時調整好自己的位置,總是呆在企業的上面,如果個人的能力不能及時提升,就會阻礙企業的成長。如果我們能夠培養出新人并及時調整自己的位置,從把年輕人拉上來,帶領團隊一起干;再到自己退至一旁,看著年輕人干,就能夠逐步完成自己在這個企業的階段性歷史使命。
這三種境界,需要與企業發展的不同階段相配合,需要與企業的實際資源相對接。創業時我們身在其中,埋頭苦干,無須瞻前顧后;發展時我們應該置身事外,環顧四周;企業長大后,我們更應該置之度外,遙望天空。一切從企業的實際出發,一棒接一棒地交接好,這是企業之運、個人之福;如果交接不好,企業將無法存續,個人也不能善終也。
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責任,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。我以前總結自己,30-40歲,跟著別人干;40-50歲,領著大家干;50-60歲幫助年輕人干;60歲以后看著別人干,這是符合企業發展規律的。但現在覺得60歲時還年輕,還有機會去攀登另一座山,當然此山非彼山,那座山就是自己,超越自我,才能實現自我超越!
這些年在經營企業的同時,通過寫書,發表文章,公開演講,逐步成為公知;通過擔任社會職務,參加社會公益活動,獲得社會榮譽,逐步成為社會人,鮑公逐漸成為一個符號。特別是創辦歸然書院這兩年,渡人渡己,感覺到一種超脫的狀態。鮑公追求的是利他,而自己卻被各種事務纏身,加之七情六欲未斷,難免會心煩意亂。如何調整好自己的身心,保持好正念與健康,維護好鮑公的形象,實現鮑公的利他之追求,這是一個“活到老,長到老”的終身命題。
△歐神諾董事長 鮑杰軍
有詩為證:“不識廬山真面目,只緣身在此山中”,又有人說要站在月球看地球,我覺得,無論是個人與企業,還是人與人,甚至是自己與自己,如果能將主、客體分開,主體能夠通過創造價值來滿足客體的需求,這正是《全價值經營》的核心思想,更符合哲學的基本邏輯。但對老板而言,置身其中容易,置身事外就難,但到置身度外之時,便可以真正達到企業家的境界。
〖更多資訊,長按關注《創新陶業》手機網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