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國從2007年以來出現過4波地王潮,包括2007年(小地王潮)、2009年(大地王潮)、2013年(小地王潮)和目前的2016年(大地王潮),從過去周期來看,必須得說,地王潮滿滿的都是“套路”。對于地王潮,有報道指出,其一般出現在拿地復蘇周期的中段,銷售復蘇周期的高點,是一系列寬松政策后的“禮花”,是周邊項目的福音,但同時,政策和景氣度的變化也接踵而至。
據了解,截至2016年5月末,全國各種形式的“地王”項目已經超過150宗,較上年同期出現明顯增長。隨著“地王”的瘋長,不斷刷新土地“溢價率”指標,導致熱點城市房地產市場普遍出現“面粉貴過面包”這一“水漲船高”現象,并誘發了市場恐慌性需求。這波地王潮的蔓延,背后隱藏著什么風險?土地供需是否存在失衡問題?這又將給陶瓷行業帶來什么樣的影響?
一、現狀 冷熱不均,一二線熱銷,三四線壓力大
2016年1月至4月,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同比增長36.5%,較上年同期回升41.3個百分點,商品房銷售額同比增長55.9%,較上年同期回升59個百分點,反映出“量升價漲”的運行態勢。在全國樓市進入“去庫存”的“新常態”下,北京等一線城市被認為是樓市的“安全區”。特別是北京,即便“京津冀”一體化會疏散低端產業和就業人群,但北京產業形態將更高端和合理,亞洲國家的首都在集聚人口和產業上的優勢無出其右。
若剔除非熱點城市去庫存影響,熱點城市住宅價格漲幅驚人。2016年4月末,深圳、上海、南京、廈門、北京、合肥等熱點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價格同比分別上漲63.4%、34.2%、22.6%、21.7%、20.2%、17.6%。據了解,北上廣深四大城市2015年房地產市場整體成交良好,像深圳市場更是火爆異常。廣州(不含增城、從化)2015年全年成交793萬平方米,同比大幅上升31%。一線城市經濟發達,需求強勁,在廣大二三線市場庫存壓力依舊偏大的情況下,一線城市則去庫存情況良好,部分區域甚至表現出供不應求、價格上漲的局面。
面對各大城市火爆異常的樓價,而有村民卻拋出了一張求幫助的“訴求狀”。據深圳南山區官網的書記信箱顯示,有自稱是南山區大沖村的村民表示,自家分到了66套回遷房。經過配備家私和裝修,但目前只出租出去了5套。村民稱,所有這些房子裝修和家電的配置,是從銀行貸款,投入大筆錢才完成的,他們面臨巨大的壓力:一方面貸款和利息的支付,每月都是數額相當大的一筆錢;另一方面,每月的物業管理費也是一筆不小的開支;目前出租的幾套物業,連生活費都不能滿足。希望政府可以提供幫助解決。對此,網友不禁調侃道:窮得只剩房了!
觀點1利好嗎?“地王潮”能帶著陶企一起飛?
2016年上半年的土地市場看點十足,一個個地王不斷刷新著紀錄。在這背后,無可避免地又是一場異常復雜的博弈。房地產本身與陶瓷行業有著莫大的聯系,地王潮的興起于房地產本身而言就意味著成本的增加,中國陶瓷工業協會建筑衛生陶瓷專業委員會秘書長黃芯紅認為,地王潮的蔓延對消費者來說并不是好事,而是增加壓力。但從某個方面來講,地王的產生也是一種行業回暖的體現,短期來講,對行業也是利好的。當然,從長遠來看,高價的成交必然會引起政府的關注,并作出相應的調控以及打壓,那么,陶瓷行業也會因此受到一定的影響,從這方面來看,地王潮也并非是完全利好的事情。
英超陶瓷企劃部經理林偉江表示,表面上對企業來說是利大于弊,要知道“地王”的形成周邊必須需要大量基建項目配套,有基建項目就有陶瓷的需求量,地王潮意味著及基建量增大,這樣對于我們陶瓷產品銷售利大于弊。
一線城市及周邊的地王出現,是局部現象,并不代表著房地產的大面積升溫。大唐合盛瓷磚市場部副總監劉祖旭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,他認為,地王潮的出現是暫時性的國家短期刺激反應,是特定區域的一個投資現象。當然,房地產往利好方向發展,對建材、陶瓷行業是利好的。但從建設到業主選購建陶產品,這中間有著周期,并未能在短期內反映在建陶銷售上。加上當地價上漲了,房價也不同程度上漲,造成業主的負債壓力加大,對于選購建陶產品,在價格與品質之間也會有更多的考慮。所以最近地王潮的出現,對陶瓷行業的波及并不大。
觀點2一線等熱門城市VS三四線冷門城市,誰更勝一籌?
歷來大城市的用地本來就是緊張的,而三四線城市的人口密度等方面都與大城市是不能比擬的。黃芯紅表示,一二線城市對行業的影響、拉動力較為明顯,且消費也較為集中。而大企業通過渠道下沉的方式,在三四線城市也可以有很好的業績。但相對于中小企業而言,要在全國各地的三四線城市去撒網、布點,會給其帶來資金的壓力,因而,這類型企業一般會選擇一些較為重點的城市進行布點。盡管目前整個房地產在一二線城市大熱,三四線備受冷落,但這對于規劃側重點不同的企業,其影響也是不一樣的。
另一方面,對于建材商來講,以工裝渠道為主的品牌對于房地產的依賴度會更高。房地產的升溫,對于這類型的陶瓷品牌會帶有著更大的發展優勢。劉祖旭認為,盡管一線城市的人口基數大,建陶的需求量大,但是一線城市的品牌競爭也是相對較大的,并不是所有的品牌都適合在一線城市市場發展。林偉江也表示,其品牌三四線城市銷量比一線城市要好,“我們企業的產品定位,價格方面比較適合三四線城市銷售”。
此外,對于品牌增長點在哪的問題,劉祖旭進一步分析道,一線城市的建陶品牌扎堆進駐,而在二三線,甚至三四線城市偏遠些的小城鎮,有出現進駐的品牌就只有幾個品牌的現象,小城鎮消費者所獲得的信息相對比較閉塞。劉祖旭表示,整體的經濟雖然不好,但城鎮化速度快,為什么同時面臨著去庫存的壓力,這是相互矛盾的。如同表面上一線城市需求很大,競爭很激烈,但其實是并沒有把東西賣給有需要的人。盡管整體經濟不算太好,但是增長點仍是可以挖掘的。
在城鎮化建設中,對于建材需求量很大,建材下鄉有著大片前景。找準增長點,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推進,促進農村住房的建設,發展建陶品牌,著眼點并不只有一線城市的市場、城區的市場,農村區域的市場也是一大廣闊的發展之路,建材下鄉,也是另外一種差異化的發展方式。最重要的是挖掘適合于品牌定位的增長點,不是一味的隨波逐流。
觀點3地價高,“豪宅化”難以避免?產品格局受影響嗎?
在行業結構性過剩、城市市場加劇分化的時代,每一個城市甚至區域的市場瞬息萬變。而地王的頻現,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映出,房企投資資金更充裕。現在很多樓盤即使漲價了,但并無影響其銷售,黃芯紅認為,這其實與消費者“買漲不買跌”的心理也有一定的關系。當然,與剛性需求的買房性質相比,投資性質的買房,其因為不涉及裝修等行為,對行業的幫助以及拉動并不大。
“‘未來豪宅化’這個是個相對論,我個人覺得豪宅化并非一定是高端化”,林偉江這樣說道,并表示如同30年前手機與電腦是一個奢侈品,現在30年后手機電腦都是普及化的產品,那我們現在能用上手機與電腦是不是對于30年前是高端化了?所謂“毫宅化”是消費者對于消費的要求提高了,這個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,也是企業發展的必要方向,就好像大理石瓷磚,相對幾年前不是高端的產品嗎?現在也是高端的效果,價格方面就更加貼近市場,高端不一定高價,而是用更實惠的價格就可以享受到“高端”的效果。
對此,黃芯紅認為,單純的從價格來看,說是豪宅也未嘗不可,但這是相對而言的。打個比方,北京的五環外現在的售價也去到5萬多元,與三四線對比,好一點的房價也就1萬出頭,甚至更低,因而并不能單純地以價格來定義是否豪宅。那么如果說豪宅要用好一點的瓷磚,但這5萬多的價格在北京的房子是豪宅嗎?不同的城市和地段,其地價均不一樣,并不能以此來判斷中高檔瓷磚的銷售情況。
應對 “地王潮”應引起重視嗎?何謂發展之道?
不管是否出現地王潮,企業應冷靜面對問題,黃芯紅認為,結構性過剩并沒有得到很大的緩解,因而,應把精力放在如何進行行業的供給側改革結構性的調整。對于行業過度同質化的現象,黃芯紅進一步表示,如何通過創新、結構調整,研究未來市場的需求,比整天關注這樣的現象更好。對于一些外在的東西,我們很難去改變、控制,能夠把控的只有自己。
由于現在的需求量不再像以往般爆發式增長,而且競爭也比前幾年大很多,但目前銷售還是比較良性。對于陶瓷生產企業目前來說,房地產還是需要依靠,因為房地產的良性發展可以為下游產品造成剛需,但企業的發展也不能完全依靠房地產,目前還有一個很大的市場蛋糕還沒有正式喚醒,這就是舊房改造,也就是說二次銷售。林偉江表示,十多年前購買瓷磚的客戶為數不少,他們的陶瓷產品使用了10~20年,可以說花色已經過時,加上經過長時間的使用,效果也大打折扣,如果是換成手機、電視機等快速消費品早就換了不知道多少個,那么,這類型的客戶可以說是一個龐大的潛在消費群體,陶瓷企業應該往這部分市場去考慮,促進二次消費才是企業長遠發展之道。
我眼中房地產界的互聯網+?
現在互聯網+房地產也不斷在產生新的商業模式,如房多多、愛屋科技等互聯網中介平臺的高調亮相。那么,對于陶瓷行業,該如何利用互聯網使得我們增長更有力量,帶來更多的好處?在跨界合作方面,還有什么需要我們去做的?
劉祖旭 互聯網思維確實給傳統的陶瓷行業帶來了改變。很多人都說是互聯網+,也有人認為互聯網更像是一個渠道,最直接、受眾面積最大的一個渠道。陶瓷+互聯網,讓生產企業直接與消費者面對面,而不是如以前的流通商與消費者面對面,生產廠家與消費者沒有直接的聯系。現在不一樣的,互聯網平臺通過整合資源、分配資源,打通了消費者端到物流、服務、生產等各環節,流通商即經銷商逐步成為服務提供商,消費者能從互聯網中獲得體驗,線下有著服務商提供的服務。這將是傳統陶瓷行業發展方向。
林偉江 互聯網是在陶瓷企業來說是一個宣傳企業,展示產品,搭建與消費者互動的有效工具,如果要利用互聯網使得我們增長更有力量,那就要加強與用戶進行溝通服務,通過與用戶的互動,了解用戶需求,解決用戶難題,把用戶變成粉絲,通過粉絲經濟的帶動讓用戶變成我們傳播者,從而形成銷售鏈,這才能讓互聯網帶來更多的好處,但現在更多的企業只是把互聯網變成一個花瓶或者是一臺“電視機”而已。